Summary:楼主小以为“分寸”与“故乡”是国人情感与文化里比较突出的一点,该特点在刘培强线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以张鹏承载的喜剧性与悲剧性谈起,对整条刘培强线打动我的地方做了一个大概梳理。
删删改改,用于个人存档
一、张鹏的喜剧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球2相对于球1来说基调较沉,尤其是横跨几十年的编年体形式和时长限制压缩了很多填充笑点的细节,球2的大部分喜剧都交由刘培强线来完成(当然图恒宇线也贡献了房价梗,楼主三刷四刷回京看的,该梗效果拔群)。在刘培强线中,大部分喜剧又交给了张鹏。哪怕在此诚危急存亡之际的炸月球后期,此君也贡献了“打点关系”等笑点。
纵观球2全程,张鹏是为数不多的亮色调角色,除了后期以为刘培强失事以后的愤慨,他几乎没有过消沉的时期。就连那段愤慨也立刻转化成了一位长辈对于晚辈的关怀,然后成就了五十岁以上出列的剧情高潮。这个角色的设置,如果在功能性上评价,我认为是非常高效的。
围绕张鹏的笑点大多是张鹏本人的贫嘴穷开心与沙溢作为演员情景喜剧经验丰富的两相结合的产物,无论是“瘦脱相了”的寒暄,还是“让你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航天员”的吹嘘,都是针对张鹏这一角色的自嘲。张鹏时常单口相声,嘲讽的和被嘲讽的都是他自己;偶尔和刘培强双口相声,师徒二人一捧一逗。某种程度上,这种设置也塑造了张鹏表面弹性很大实则内心坚韧的性格——毕竟在球2内忧外患的末世背景下,“穷开心”是真的需要一定的心理素质的。死不难,活才难,活得有声有色更难。
二、张鹏基于喜剧性所表现的悲剧性
前文提到,围绕张鹏的笑点是对他本人性格塑造的一部分。有这种感慨主要是去二刷了球2,在知道人物结局的前提下,对于刘培强线的观感和第一次完全不同,受到的触动也更深。尤其是后面多刷,我几乎觉得张鹏的笑点有很多都是悲剧打的底儿。
张鹏在太空电梯战役中喊全tm是友军,让诺夫赶紧摇人,初看的时候确实也认为不过是博君一笑的00后老梗,但是张鹏彼时也是正在经历一场生死战,他与诺夫等人更是增援没到位的情况赶上前的第一批,是生是死全看命。所以有人分析张鹏,说他是一个有点怂的老兵油子,我是不同意的。这个角色对于“油”和“兵”的设置非常有分寸感,沙溢也将这一点表达得非常到位。作为一个军人,大厦崩塌那一刻他反而是平静地;事情落到头上了他当仁不让,甚至是身先士卒。而他所有怂的地方,都基于牵挂刘培强。
张鹏后面参加婚礼,插科打诨说“给您取份子去了”。这一段在多刷后,我认为是情感塑造信息密度很高的一场戏。张鹏说“取份子”,但是如果是自认为父母,谁会给孩子结婚随份子?所以张鹏虽然对刘培强行父母之实,却不曾想过图父母之名,他心里认为刘培强自有自己的家长,这是谁也不能替代的部分。尽管我们都知道,论其张鹏对刘培强的付出,他坐家长席谁也不会有微词,甚至刘培强本人也不会。
然后张鹏被起哄坐家长席,第一反应仍是一句诚惶诚恐的“我坐这合适吗”,得到回答之后才安然入座。这种他未曾料想的待遇,应当是刘培强给他设置的小惊喜,亦是一种对多年陪伴无言的回应。师徒二人最初出场,刘培强不以为然调侃“一家人整整齐齐都在天上”,我想那时候他口中的一家人并没有张鹏的位置(当然张鹏也不贪图这个位置),张鹏是永远在地下牵挂他的那一位。但婚礼这场戏,师徒二人的关系已经说明——既是朋友,也是师徒,也是家人。
而后是大后期的打点关系梗。此时张鹏已疲态凸显,而对比他之前的活力洋溢更让人叹惋。尤其是时隔多年后的师徒二人会面,颇有沧海桑田之感。这一段张鹏打点关系失败的气急败坏固然是舒缓气氛的一个出口,但仔细一想,以张鹏的性格又怎么会让别人代替刘培强去死,这种大事的名单又怎么会有缺员的差池?结合诺夫的“你想去还没机会”,不难想到他是想要自己替刘培强去死。尽管这样,他还是轻飘飘一句“都打点好了”盖过了这种莫大的牺牲,好像刘培强仍然是二十啷当岁的青涩小伙,仍然需要他用世俗智慧从人情世故里抠出来的那点庇佑。但很明显,一切早已变了。张鹏仍然可称作刘培强的守护者,刘培强自不会反驳,但是张鹏已经老了,刘培强已经大了。
故,我不同意说张鹏这个角色是一个喜剧角色。他的喜剧色彩,大多来自于在高压环境下的自我开解,以及在末世下对于这个千疮百孔世界的热爱与调侃。而回观这个角色的设置,他比自己的便宜徒弟刘培强还要一无所有,一个人在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的年代混了一辈子,无论活还是死几乎都干干净净。我认为这是非常标准的悲剧,只是这个角色的生命力有时会掩盖这一点;但是大家如果多刷的时候,可以去注意一下空间站师徒重逢以后的戏份,我觉得那时候师徒二人的状态都非常脆弱、非常岌岌可危。
所以我觉得张鹏的设置非常好。如果只看第一遍,这个人设也不至于晦涩无聊;如果多看几遍,能体会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勃勃的生命力下的无奈,无奈后对于千疮百孔世界的热爱。
三、刘培强线的分寸感
在此节我想要夸赞一下刘培强线的分寸感,而这个特点在贯穿刘培强线全程的师徒线里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人说刘培强线到最后堪称煽情,我是不认同的;正相反,最后刘培强线相当克制。张鹏这一感情充沛的角色在人生的最后面对自己最大的牵挂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唯有含蓄与克制。聒噪了一生的人,在最后一刻却用沉默回答了生死。若要真的煽情,大可张鹏与刘培强再度重逢,张鹏声色俱厉耳提面命将他推离死地。但是命运没有对二人这么友好,时间则对二人要更残酷。
而刘培强也大可声泪俱下对张鹏表达谢意,可是他没有。他对张鹏最大的回应,一是悄摸摸地给张鹏送上了家长席,二是在最后终于听了张鹏的劝。他为了韩朵朵可以选择死,为了张鹏可以选择活,这两个人和刘培强的联系贯穿了刘培强线的始终。一无所有,拥有张鹏,拥有韩朵朵,失去韩朵朵,失去张鹏,一无所有。在我这里,这就是刘培强线的梗概。
如果让我说什么是国人的情感表达惯性,我想我会说,有些事情“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也是我对刘培强线中感情表达的最大体会,我非常、非常喜欢这条线的感情塑造。刘培强再登太空站,已然心存死志,只等着什么时候去与韩朵朵重逢。彼时张鹏问询他过得挺好的吧,他淡淡一句挺好的道尽心酸,然后是师徒二人最后的一个拥抱;而就连这一个拥抱都要被切到远景里,马上就淹没在空间站来往匆匆的人群中。
不用过多言说就能体会到对方的委屈,不用过多表达就能感受到对方的爱意。纵观全线,刘培强与周围人的情感表达是克制但厚重的,寥寥几笔举重若轻。笔墨少不代表感情单薄,留白多也不代表遗憾就少。只是这一切,不足为外人道。
四、刘培强的心态转变
在这种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默契中,刘培强的心态悄然发生了转变。球2里刘培强心态的转变,在我看来是非常圆融,或者说非常鸡贼的。因为无论从个体层面还是宏观层面,无论是谈爱还是谈责任,张鹏及其他航天员的牺牲都给予了刘培强去产生这个转变的理由,这一切导致这个转变发生得如此顺理成章,甚至是不由分说的。
于个体层面,张鹏临终假借他人传递的嘱托让刘培强再次找到了前进的驱动力,彼时对刘培强个人来讲张鹏是有且仅有的能让他活下去的人。他对太多人付出了,但是只有张鹏对他是完全的给予。在他年轻时孤苦无依的日子里,张鹏是他和地球联系的唯一一根风筝线;在在他羽翼渐丰后,张鹏在他生命中退场,十几年空间站值守面都没见。但当刘培强一无所有踏上空间站后,张鹏又拿起了曾经的角色剧本。尽管彼时张鹏作为一个老去的保护者早已经力不从心,运作关系连替徒弟死都办不到。
尤其是张鹏去太空站的时间节点,总让我就感觉很微妙。刘培强失去父母的时候,是张鹏接住了他;但是在刘培强去日苦多的人生里,那段最快乐的日子却没有张鹏的踪影。可刘培强时过境迁失去一切后,他们又在太空站重逢了。这种时间上的偏差就让我觉得,张鹏好像是作为刘培强的制动锁和刹车片存在的。他把刘培强往另一个方向拉拽的时候,我能看到铁片摩擦出的火花,以及从上面掉落下来的残渣。
到了最后,张鹏搞那么多弯弯绕,先嘱托老战友,再嘱托法国航天员,最后靠一个层层传播的动作去打破刘培强在月球上独自面对那片寂静,也只是为了向他指明还有活下去这条路。彼时刘培强眼前浮现张鹏的面貌,他显然已经被这种无条件而厚重的爱打动。所以他会踏上那个返回舱。
于宏观层面,军人张鹏是军人刘培强的师父,他们早已踏入这条河流,共同成为宏观叙事的一体。而目睹了三百人在自己面前抱月长终的刘培强、从生死场里还归的刘培强、无法回去故乡也无法怀缅月亮的刘培强,已经不可能去斩断自己与宏观叙事的联系了。这件事于别人是遥远的光辉事迹,但对刘培强来说却是切实可感的亲身经历。这件事是一个放大器,此后刘培强身上的责任意识无限放大,所以他在木星危机中的牺牲逻辑严密得像是一道论证流畅的数学题。
其实张鹏那段五十岁出列也是同样的逻辑,从私人情感和宏观责任方面都可以讲通。彼时的张鹏是以为自己失去了刘培强的张鹏,在意识到这件事后这个角色第一次展现出了愤懑的一面。但是他还没有来得及消化这种感情时危机和责任就接踵而至。经过这一系列震荡,张鹏已经对自己到底能够承受什么样的失去摸好了底儿。所以他在按下沈兵的手时,是一定在想着刘培强的;而他没有留住刘培强,所以他会去留下更多的、和刘培强一样的、承载着希望与牵挂的年轻人。当然,最后他也留住刘培强了。
纵观整条刘培强线,其对仗是非常工整的。韩朵朵是说出口的我一直都在,张鹏是没说出口的我一直都在。最开始的时候张鹏乐于活下去,而刘培强并不抗拒死。到最后两个人的愿望反转,张鹏为了让更多人活宁愿去死,刘培强受到张鹏之死的点拨甘愿去活。张鹏的留恋变成了刘培强的留恋,而刘培强的决然成就了张鹏的决然。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因为爱。
在最开始的时候,刘培强线抛出了一个问题:千疮百孔的世界还值得被爱吗?对此刘培强和张鹏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或者说刘培强不愿意回答。但在经历这一切后,刘培强的回答没有挑明,但掷地有声:千疮百孔的世界是值得被爱的。不完美的地球可以是美好的。这个问题其实是流浪地球的某种情感核心。正因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才不会是完美的,而与此同时,这样的世界是值得被眷恋和热爱的。所以我们要带上它流浪。
五、流浪与回不去的故乡与月亮
前文提及了流浪,那么不得不聊一下“故乡”了。在我国的文化语境里,“故乡”的概念是十分凝重的,人们对它的感情也是十分复杂的。在我看来,张鹏显然是一位游子;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他也是刘培强的故乡。回不去的地方,见不到的人,应当都算作一种故乡。
很巧合,张鹏这个角色恰巧是一位东北人。这个地域上的人有太多自己的特色,我几乎是能条件反射地想到日益冷清的盖着白雪的黑土,还有把乡音散播到各地的人们。而“地球还挺美好的”这句感叹,我觉得几乎是一种变体的乡愁了。从白雪皑皑的东三省走到永远停驻着夏天的加蓬,从脚下的土地走到比九万里更高太空站,最后在月亮上遥望地球。我相信张鹏也曾和无数游子一样,在年轻的时候感觉用脚走永远也走不到故乡的边界,但是在月亮上看的时候,好像一只手就能把它握住。剥离自己和故乡的联系原来如此干脆简单。也只有在远离故乡的时候,方能尤为深刻地感受到其可爱与脆弱,才能对它投去热望的目光。
而张鹏在空间上哪怕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也挽留刘培强不得,最后只能笑中含泪对他予以目送和祝福,那一刻我觉得他几乎就是刘培强的故土了。像故土一样纤细的爱,像故土一样的沉默不语,像故土一样无可奈何的挽留、无能为力的放手。而这种放手,又切实地在他的故乡里伴随着瑟瑟的北风和初春的坚冰预演过成千上万次。
当我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故乡时,我总是觉得词不达意,除了百科上能够搜索到的简介外,我只能说那是个很好很好的地方。我想如果有一天刘培强被问起张鹏,除了烈士名录上的信息外,能说出口的也只有他是个很好很好的人。我介绍你如此青涩生疏,如同介绍自己的故乡;因为没有见过你、听过你、感受过你的人,不会懂得你到底有多美好。
二人的分离,对我来说很难言表的一点便是,月亮这个意向在中国人的文化背景里实在有着太过厚重的意义,无论是小孩子都会背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是中年人会感慨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家都习惯把思念和愿景寄托在月亮上,这颗矮小的卫星切实承载了无数代人的情感与记忆、渴望与隐痛。因为人聚散终有时,但是明月却永远高悬,所以大家惯于靠它作为情感的中继站。可是刘培强在失去张鹏的时候,也一并失去了月亮。这实在是一种决断彻底的分别。
在这种彻底的分别后,刘培强呈现出了这个角色在两部电影里最强烈的情感波动,不是作为一位无力的丈夫,也不是作为一位愧疚的父亲,而是作为一个被大人抛下的手足无措的孩子痛哭流涕。
同时,我小以为在“流浪地球”这一主题中,两部电影里最点题的内容,就是把月亮给炸了。“流浪”其实是一个意义深重的词,一个人说自己要离开家乡去流浪了,我是要在心里考量考量的,万一哪天后悔了不又告老还乡种地去了?唯有把老家的地皮挂上二手交易市场方可彰显其流浪意志之坚定,把老房子一烧大家才会相信这人要去流浪了。说这地球正在跑离太阳系,这谁有实感,普通人也感受不出来到底是坐地日行八万里还是日行七万三。所以必须是把月亮炸了,下意识举杯望月、对月思人的时候发现要跟自己的回忆去找不同,发现不仅是人生代代无穷已的人不一样了,连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江月都没了,这才有一些流浪的实感,才会明白自己带着家乡踏上了怎么样的征程。
对于刘培强与张鹏师徒二人的结局,我想,在无垠的太空中陪着故乡一起流浪,应当也算是一种归乡。无论是刘培强于张鹏,还是师徒二人于地球,在某种意义上他们都分别了,而某种意义上他们又相逢了——
你可能永远回不去家了,但总有一天你还是可以回去的。
标签:
相关新闻